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重庆主城区通风量定量分析
姜平, 刘晓冉, 孙佳, 王颖, 李永华
干旱气象    2021, 39 (1): 96-101.  
摘要227)      PDF(pc) (1650KB)(1407)    收藏
利用重庆沙坪坝气象站1989—2018年30 a地面观测资料,定量分析重庆主城区通风量以及混合层高度、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平均风速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通风量阶段性变化明显,2003年以前位于一个较高水平,且减少趋势明显;2003年以后通风量较低,近10 a转为增加趋势。重庆主城区通风量具有2~3 a的振荡周期。通风量四季的年代际变化与年平均基本一致。在不同季节,通风量的年际振荡强度有所差异。夏季振荡幅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相对较小。通风量的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通风量的日变化与混合层高度、混合层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在午后达到最大,并能维持到傍晚。重庆主城区通风量与混合层高度、混合层平均风速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重庆地区冬季冷暖变化及其异常成因分析
刘晓冉, 胡祖恒, 李永华, 唐红玉
干旱气象    2020, 38 (03): 404-410.  
摘要701)      PDF(pc) (1688KB)(1660)    收藏
利用1961—2018年重庆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等资料,分析重庆冬季冷暖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冷冬、暖冬年的异常环流形势。结果表明,近58 a重庆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增加趋势(约增加0.7 ℃),且变暖趋势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增暖突变从1993年开始。重庆冷冬年和暖冬年的环流形势存在明显差异:前期夏、秋季的热带海温场偏冷(暖),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500 hPa高度距平场上欧亚大陆呈明显北高(低)南低(高)分布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偏强(弱);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原冷高压偏弱(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重庆地区;印缅槽偏强(弱)导致槽前偏南风偏强(弱),有(不)利于槽前暖湿空气输送和重庆地区降水,这种环流配置导致重庆地区易出现冷(暖)冬。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南半球赤道中太平洋是影响重庆冬季冷暖的关键海温区,对重庆冬季气温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藏高原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刘晓冉, 李国平
J4    2006, 24 (1): 60-66.  
摘要1833)      PDF(pc) (143KB)(1886)    收藏

青藏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产物,是夏季高原上的主要降水系统,而东移出高原的低涡,又往往引发青藏高原下游地区一次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全面回顾了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以来,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领域中有关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按天气学、动力学和数值模拟3 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类,简要总结了各类研究涉及的重要问题及主要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今后高原低涡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